本文摘要:中国绿色时报1月13日报道西部地区变绿了,农民收入增加了。
中国绿色时报1月13日报道西部地区变绿了,农民收入增加了。曾经干旱少雨、满眼荒山秃岭、水土流失严重的西部地区,为什么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的短短10年取得如此大的变化,分析原因,退耕还林功不可没,是西部生态建设中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因为退耕还林的实施,西部地区国土绿化进程加快,生态环境改善,荒山变青山,金山银山藏富于青山绿山。
陕西省森林覆盖率10年净增6.34个百分点,是历史上增幅最大、增长最快的时期;延安吴起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个县,转变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;典型岩溶地区贵州省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每平方公里3325吨减少到2005年的每平方公里420吨,降低了87%;2004年9月,回良玉副总理视察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退耕还林工作时称赞,“伊金霍洛旗可称得上塞外小江南”。因为退耕还林的实施,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,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四川沐川退耕农户2008年出售竹木人均收入达1080元;新疆若羌农牧民因退耕种枣2008年人均纯收入高达7315元,占总收入的77%。统计显示,西部省(区)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过10%,有401个县高于20%,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、用材林、竹林以及林下种植、养殖业,成为西部农民增收的新途径。因为退耕还林的实施,西部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,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转变。
四川雅安、陕西延安、贵州毕节、甘肃定西和陇南、宁夏固原、内蒙古鄂尔多斯和乌兰察布等生态恶劣、经济贫困的地区,逐步走上了“粮下川、林上山、羊进圈”的良性发展道路,通过统筹实施坡改梯、流域综合处理、打井建窖、打淤地坝、沼气到户、移民搬迁等措施,乡村面貌明显改善,农民观念转变了,生态意识提高了,干群关系得到修复。更可贵的是,昔日故土难离、靠天吃饭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,走出大山,进城务工学技术,朝致富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。退下来“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”,还上去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,“一退一还”最终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西部地区由此完成从毁林开荒到兴林富民的根本转变。退耕还林不仅是中国生态建设史上的历史性突破,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给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带来了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,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。
10年风雨兼程,记录了退耕还林在西部的夺目历程,10年矢志不渝,见证了退耕还林在西部的不凡业绩。如今追本溯源,林兴民富新农村的话头,还要从1999年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退耕还林的决策说起。1998年,长江、松花江、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,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。
反思水患根源,坡地耕种引起水土流失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,不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,长江、黄河就永无宁日,国家生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。1998年10月,洪水刚刚退去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就提出灾后重建“三十二字”方针,摆在首位的就是“封山植树、退耕还林”。1999年,时任总理朱镕基先后视察了西南、西北6省区,提出“退耕还林(草)、封山绿化、以粮代赈、个体承包”的政策措施。
随后,四川、陕西、甘肃3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,由此拉开了退耕还林的序幕。这项涵盖了西部所有省区的生态工程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,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如今,放眼祖国西部,广袤大地发生嬗变,国家要“被子”与农民要“票子”取得共赢。
10年的实践证明:科学决策也是生产力。科学的决策是西部省区走向成功、赢得未来的一条根本经验。一组数据同样让人振奋:2000年以来,中央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2172.2亿元,占同期全国投资的57.1%。
据统计和测算,中央总投入退耕还林将达4353亿元,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、13条青藏铁路的投资。到2009年上半年,中央已累计投入2272亿元,其中,西部12省(区、市)1492亿元。10年来,国家共安排西部退耕还林任务2.37亿亩。退耕还林工程以其投资最大、政策性最强、涉及面最广、群众参与程度最高成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创举,同时也充当着西部生态建设的主力军,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不夸张地说,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加强生态建设、维护生态安全、促进西部发展、解决“三农”问题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一艘“航空母舰”。
本文来源:开云手机入口-www.kyototakumi.net